司法救助,启动崂山检察“暖心之冬”


[日期:2020-01-14 13:41:15]
来源:
作者:


一边是困难群众的困境与期盼,一边是检察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崂山区检察院通过司法救助,一次性为12名案件当事人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41.5万元,以司法救助助力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传递崂检温度,让这个冬天不再“冷”。
春风化雨解心结 扶危济困显关怀
如果不是为了给丈夫讨个说法,远在湖北的张问兰(文中所用名字皆为化名,下同)这辈子可能也不会再来青岛。她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体贴的丈夫和两个乖巧的孩子。为了让家人生活更好一些,她和丈夫一起到青岛打工,不料丈夫被一辆无牌无证无保险的三轮摩托车撞伤致残。因无力承担高昂医药费用,丈夫只能在家休养,但又不幸因伤离世。
一句道歉的话没有,一分钱的赔偿没给,她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交给老人照看,只身一人又一次来到这个早已是物是人非的地方,只为给丈夫讨个说法。然而,两年过去了,判决书白纸黑字写着的12万多元赔偿依旧分文未见。
检察院接访大厅,一个多小时的哭诉,两名办案检察官一直守在一旁,默默陪伴。最后,她说,我真得很难,真得很委屈,但只有你们听我把话说完了。无论最后什么结果,我都认了。
这就是群众给予的最大信任!检察官第一时间和责任部门电话联系,核对案情,很快就查明了该案的确是因为被执行人确无执行能力而已经终结执行。按规定,应该终结审查。如果说丈夫的不幸离世让这个本已是国家精准扶贫对象的家庭塌了天,现在的赔偿不能,无疑就是雪上加霜。
怎么办?

检察官及时向领导汇报,最终决定,一方面安排两名女干警专门做好释法说理和息诉服判工作,另一方面,迅速帮助申请国家司法救助金。
一个月后,她带着检察院为其申请的4万元救助金踏上了返乡的列车,她说要回去好好抚养儿女长大,带着孩子重新把日子过起来。

检察温情化阴霾 阳光控申暖民心
家住青岛市崂山区的李椿庭、周萱堂夫妇,唯一的儿子本已经谈婚论嫁,却不幸在一场突发的交通事故中当场死亡。自痛失独子的那一刻起,悲伤就一直伴随着这对夫妻。他们无数次看着儿子遗照失神,一次次凝望,也曾一次次设想,了结余生。
“孩子去世后,几乎天天晚上梦到他……”
这让同样是为人母的检察官对这对夫妇的遭遇十分同情。在崂山检察院的情绪疏导室里,办案人在倾听的过程中一直轻轻握着他们的手,引导他们慢慢走出伤痛。
中年丧子之痛击垮了这对夫妇,在失去亲人的同时也失去了工作,而68万余元赔偿金始终未见踪影。被执行人刚刚刑满释放,不具有执行能力,司法救助成了唯一希望。
案情调查,信息核对,材料准备,三次汇报,办案检察官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了全部申请手续,成功为其申请到6万元国家司法救助金。
“早就没念想了,真没想到检察院能帮我们!日子还要过下去……”拿到救助款后的周萱堂哽咽地说下了这句话。

为民服务见真情 雪中送炭解民忧 
一万元对一位身患晚期肝硬化以及双腿股骨头坏死的赵霖昌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可是他向老赖追讨13年都未果的“救命钱”啊,对这笔钱其实赵霖昌快要绝望的时候,检察官主动“上门办案”,及时了解了事情经过,送来了司法救助金。
“真没想到检察院能帮主动帮俺们申请救助金,你们不知道这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另一起申请执行监督案件的申请人也是同样的感受。“你们真是给俺送来了及时雨,解了俺的大难,这下可有钱去看病了!”说这句话时,郑祥宁紧紧握着检察官李文秀的手不肯松开。
这事要从2013年夏天说起,因一场口角纷争,郑祥宁被打伤,对方虽被判决赔偿29万余元,但其在赔偿1万元后便不再支付赔偿金,也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不想祸不单行,2017年又被确诊患上食管恶性肿瘤,高昂的医药费掏空了本不富裕的郑祥宁一家。郑祥宁也因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仅靠不到两千元的退休工资维系生活,更不用说后续的治疗费用。收到检察院为其申请的6万元司法救助金后,郑祥宁新一个疗程的治疗终于能重新开始了。



生活的不幸,我们一起面对!司法救助传递的,不仅是司法温度,更是直面生活苦难的勇气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正如崂山区检察院检察官李文秀所说:“对于我们检察官来说,初心和使命,就是全力以赴办好每一个案子,为老百姓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帮一点!”
(文中人名皆为化名)